2014-4-7 18:05
LiLily_Li
古代官場升官亂象:鬥雞耍猴被蝎子咬都能升官
[b]鬥雞升官[/b]
鬥雞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。歷代文人都有關於描寫鬥雞的作品,漢代的《西京雜記》記載,劉邦稱帝后,將老父親從鄉下接到京城居住。豈料這老頭到了皇宮,錦衣玉食後卻悶悶不樂。劉邦讓人從側面打聽,才知道老父“平生所好,皆屠販少年,酤酒賣餅,鬥雞蹴鞠,以此為歡。今皆無此,故以不樂。”三國時期的劉楨在《鬥雞詩》中寫道:“丹雞披華彩,雙距(爪子)如鋒芒。”李白也在《古風》中寫道:“路逢鬥雞者,冠蓋何輝赫。”
在唐代,鬥雞活動達到了頂峰,唐玄宗、唐文宗和唐僖宗都是鬥雞活動的痴迷者,一些人因為擅長鬥雞而取得了官位。唐代陳鴻所撰寫的《東城老父傳》中記載,唐玄宗設有一處“雞坊”,裡面有千餘隻健碩的公雞,並選五百人專門餵養和訓練。有一個叫賈昌的年輕人因為馴雞有方而被召到宮中,擔任這五百人的首領。賈昌真是不負眾望,他在指揮鬥雞時,所有的雞都奮勇向前,神采飛揚。鬥雞結束後,賈昌讓群雞整齊列隊,接受唐玄宗檢閱,然後有序地回到雞坊之中。賈昌憑藉其鬥雞的本領在宮中取得了官位,名聲大噪,好不威風,這可羨煞了許多讀書人和做家長的,還有人寫出了《神雞童謠》:“生兒不用識文字,鬥雞走馬勝讀書。賈家小兒年十三,富貴榮華代不如。”這讓萬人追捧的“賈家小兒”就是賈昌。此童謠在當時流傳極廣,眾人皆知。
宋代王讜編撰的《唐語林》一書中記載,還有一個叫杜淹的人因寫鬥雞詩而升官,杜淹的鬥雞詩寫道:“寒食東郊道,飛翔競出籠。花冠偏照日,芥羽正生風。顧敵知心勇,先鳴覺氣雄。長翹頻埽陣,利距屢通中。” 李世民看了之後,“嘉嘆數四,遽擢用之”,後來杜淹一直做到御史大夫、吏部尚書。
[img]http://www.scnjnews.com/news/image/attachement/jpg/site2/20131231/00241dd8d13c142cb2e517.jpg[/img]
[b]耍猴升官[/b]
宋代畢仲詢《幕府燕閒錄》一書中記載:“ 唐昭宗播遷,隨駕有弄猴者,猴頗馴,能隨班起居,昭宗賜以緋袍,號孫供奉。羅隱詩:何如學取孫供奉,一笑君王便著緋。”由此可知,唐昭宗逃難時,隨行的藝人中有一個耍猴的,他把猴子馴養得非常聽話,居然能與皇帝同時入朝聽政。唐昭宗很高興,就賜給耍猴人以緋袍,並稱其為“孫供奉”。按照當時的規定,四品以上官員服緋,即穿著緋紅色官袍,看來那個耍猴人的官位是相當高啊!
上文引用羅隱的詩題目為《感弄猴人賜朱紱》,全詩如下:“十二三年就試期,五湖煙月奈相違。何如學取孫供奉,一笑君王便著緋。”羅隱,唐代文學家,曾十次考進士而不中,後來在浙江一帶當過中下層官吏。羅隱正是在多次進京趕考未果的情況下,想到了那個靠耍猴而升官受寵的人,才作出此詩。白居易有詩云:“朱紱皆大夫,紫綬或將軍。”題目中的朱紱就是指唐昭宗所賜的緋袍。從白居易的詩中,更可以看出耍猴人官位之高。
也有學者認為“孫供奉”是對那隻猴子的稱呼,說唐昭宗是把緋袍披在了猴子身上,讓猴子當了一回大官。無論如何,唐昭宗的舉動都堪稱鬧劇。
[b]捉蟋蟀升官[/b]
鬥蟋蟀在中國也是由來已久,並逐漸演變為一種賭博活動,其參與者遍布宮廷與草野。蒲松齡在《促織》中描寫過明代宣德年間因宮廷好鬥促織(蟋蟀),而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。《促織》雖為文學作品,但其內容絕不是憑空杜撰。明代學者袁宏道在《促織志》中說,嘉靖年間,“京師人至七八月,家家皆養促織”。
鬥蟋蟀既然成了眾人參與的賭博行為,自然會有人從中獲利,而此時,蟋蟀常常成了搶手貨,一些捉蟋蟀的人也因此升官發達了。明代文學家沈德符在《萬曆野獲編》中說:“我朝宣宗最嫻此戲(指鬥蟋蟀),曾密詔蘇州知府況鍾進千個,一時語云:'促織瞿瞿叫,宣德皇帝要'此語至今猶傳。蘇州衛中武弁(武弁,指低級武官),聞尚有捕蟋蟀比首虜功,得世職者。”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到,宣宗喜歡鬥蟋蟀,蟋蟀就成為眾人追逐之物,有的地方規定捉蟋蟀和上戰場殺敵同樣重要,從事兩種活動的人功勞一樣,蟋蟀捉得好,也可以得到世襲的官職。
[b]逮兔子升官[/b]
要說逮兔子能升官,真是少有耳聞,但確實有這樣一個人。我們在《三國志 ·吳書·孫皓傳》(裴松之注本)中可以看到他的身影,他叫何定,是三國時期吳國的一個奸臣。
何定最初是孫權手下的一個不起眼的小官,擔任過“給使”和“補吏”等職。後來孫皓當政,何定就以孫權的舊人自居,向孫皓諂媚,懇求到孫皓身邊工作。孫皓是一個貪圖享樂、殘酷暴虐的昏君,完全沒有他爺爺孫權那樣的知人之智,所以就同意了何定的請求,讓他擔任“樓下都尉”,專門負責自己的飲食工作。何定雖不具備出色的政治才能,但溜鬚拍馬、見風使舵的本事可有一套,所以很快得到了孫皓的信任,孫皓在很多事情上對其言聽計從。
何定為了討好孫皓,曾讓駐紮在各地的官員物色好狗,目的是用狗逮兔子以供孫皓的廚房之用。一些官員不敢得罪何定,就派人四處尋覓好狗,這期間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。何定得到了這些狗後,安排士兵出去逮兔子,《三國志》中說:“一犬一兵,養以捕兔供廚。所獲無幾。”狗是弄了很多,但兔子卻不好捉,這一切無疑是勞民傷財,因此國人的報怨很大,都開始將矛頭對準何定。但孫皓卻不這麼認為,他覺得何定是個忠誠勤勞的功臣,還給他加官晉爵,用書中的原話說,“吳人皆歸罪於定,而皓以為忠勤,賜爵列侯”。
[b]被蝎子咬升官[/b]
因為被蝎子咬了就能升官,也堪稱奇事。清代錢泳《履園叢話》中有一則小故事,讀來頗有趣味,其中寫道:“ 雍正初,有一同知引見,不意帽中藏有蝎子,欲出不得,鉤其首甚痛,涕淚交並。世宗望見駭異,詢其故。乃免冠叩首詭雲:'臣感念聖祖仁皇帝六十一年深仁厚德,臣家兩世受恩,遂不自知涕淚之橫集也。'世宗曰:'此人尚有良心。'遂記名,以知府用。”
上文中的“同知”是一個官名,是知府的助手。這個同知在進京朝見雍正時,官帽中不經意間爬進了一隻蝎子,螫得他又痛又癢,他想哭又不敢哭,想動又不敢動(按照規定,在和皇帝對話時摘下官帽是失禮的舉動,是對皇帝的大不敬),只覺得眼淚和鼻涕止不住地往下流。雍正皇帝見他戰戰兢兢、涕淚橫流的樣子,就十分奇怪,詢問他這是怎麼了。這個同知趁機摘下官帽叩頭說:“臣兩世受皇恩,在此感念康熙皇帝的深厚仁德,因此情不自禁地流淚。”雍正皇帝認為他是個有良心的人,懂得感恩,知道皇恩浩蕩,所以就把他提拔為知府。
以上諸位的升官經曆算得上是傳奇了,但從他們身上反映出來的,卻是古代官場上光怪陸離的亂象,當然,這些亂像也僅僅是冰山一角。